日前,达达-京东到家宣布完成最新一轮5亿美元融资,投资方分别为沃尔玛和京东。

官方对于达达-京东到家的定位是:同城速递信息服务平台和无界零售即时消费平台。众所周知,京东到家是最早探索社区O2O模式的企业之一,在2017年初,京东到家关闭了家政、洗衣、按摩美业等上门服务,将核心业务锁定在超市生鲜等高频次商品,试图从零售领域实现突围。

角逐零售市场——京东到家的护城河,与美团、饿了么的新蛋糕

过去一年中,达达-京东到家在原有流量平台+运力体系的基础上,整个体系不断向给商超赋能的纵深发展,并且完成了对不少实体商超、便利店的线上化启蒙,这个过程中,也有腾讯、京东的大力支持。就在上个月,京东到家宣布会在8月底前进入贵阳、南宁、嘉兴、济南、扬州、镇江、南通、湘潭、惠州、太原十城,并且计划在今年年内,将覆盖的城市将增加到55个,完成对于一、二线城市的全覆盖,有选择性地覆盖三、四线城市。在进入新的城市之后,京东到家也必将以当地的商超作为重点拓展对象。

京东到家这一波的集中爆发,难免让人与美团和饿了么近期的连续动作联系起来。新零售研究院早在一年前就撰文《没了百度外卖,多了京东到家,“外卖”市场的下半场仍是三国杀》预测过,在零售领域三者的业务重合度将会越来越高,到了今天,市场的发展让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。

在7月份,美团召开发布会,正式上线美团闪购业务,将所有非餐饮的即时配送品类都划归该平台,比如商超便利、生鲜果蔬、鲜花、药品等。与此同时,美团闪购声称,对于线下的实体零售零售商家,将从配送、营销和科技三个方面着手,帮助商家触达更多用户的同时,利用数据对其在营销、运营等方面进行改造。这意味着,无论是在业务的形式上,还是向线下实体零售赋能的思路上,美团闪购与京东到家有大量的交叉和重叠。

京东到家要面临的另一个对手则是饿了么,尽管在餐饮外卖市场与美团的争夺中暂时落了下风,但是在被阿里全资收购之后,饿了么被赋予了更大的使命,阿里试图将饿了么作为打造本地生活服务入口的落脚点。饿了么新任CEO王磊在最近的采访表示,饿了么在近期投入了30亿,用于物流体系的升级、商家服务体系的升级,除此之外,饿了么还将与阿里体系内部的盒马、大润发实现协同。

在这三家到家平台之中,京东到家切入实体零售的时间最早,美团和饿了么虽然也早早上线了商超频道,但餐饮外卖始终是其争夺的核心,零售业态的布局并没有成为重心,因此并与京东到家并没有展开直接的竞争。但随着餐饮外卖市场格局的稳定,以及传统零售加速线上线下融合,二者在业务边界的扩张上,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零售领域,战略上也不断趋同。

再加上身后的阿里、腾讯、京东纷纷卷入其中,可以预见的是,以本地社区为核心场景,以商超等实体零售业态为主要战场的到家平台之争,将要展开第二轮激烈角逐。

在实体零售领域,京东到家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。通过与京东体系中的沃尔玛、永辉的合作,相对而言,京东到家目前已经沉淀了一套相对成熟的零售赋能体系,采取重点扶持的策略,在京东到家的覆盖城市,当地的合作商家,都有比较抢眼的成绩。

角逐零售市场——京东到家的护城河,与美团、饿了么的新蛋糕

在京东到家平台上,获得重点扶持的沃尔玛每月订单量超过8000单

但是京东到家的劣势也很明显,作为到家平台,京东到家的流量和用户体量要远低于美团外卖和饿了么。根据京东到家最近公布的数据,其覆盖范围包括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近 40 个主要城市,注册用户 5000 多万,月活跃用户超 2000 万,这与移动端月活跃用户超1.5亿,覆盖2800个市县的美团,显然不是一个量级。

美团和饿了么的思路,仍然是大而全的平台级产品。相比京东到家,在流量和用户方面,美团和饿了么有着巨大的优势。但作为这个市场的后进者,目前美团和饿了么,在与实体商超的合作上,缺少强有力的行业发声。

角逐零售市场——京东到家的护城河,与美团、饿了么的新蛋糕

角逐零售市场——京东到家的护城河,与美团、饿了么的新蛋糕

美团和饿了么上,也吸引了世纪联华、家乐福等商超品牌的入驻

不管如何,对于实体商超企业来说,与到家平台合作,仍然是业务线上化值得首选的切入点。当前各个平台发展的情况不同,实体商超结合自身情况可以有多样的选择。例如京东到家的覆盖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,对于三四线及以下的城市覆盖有限,饿了么和美团外卖,也各有其优势覆盖区域。同时,这三个平台上的用户,消费习惯也有一定差异。

如今以商品为驱动的零售时代显然已经过去,实体零售的意识也在不断觉醒。如何实现门店与线上高效的协同,怎样达到线上线下全场景的落地,这既需要实体零售商在战略上有清晰的布局,也需要找到强大的合作伙伴来一起落地。

比如世纪联华、华润苏果、绿地优鲜等零售企业,在2017年上半年就开始行动,完成了在三大到家平台的上线,并且通过和鲜趣生活的深入合作,搭建自己的全渠道布局,目前联华、苏果的线上销售额,分别接近每月2000万。

就当前而言,对于这些实体零售商家更重要的事,是如何消化这些到家平台的流量和资源,这需要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业务能力,需要管理层的战略思维、线上的运营能力以及门店服务能力全面的提升,而这势必也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过程。

【阅读原文】